必读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必读小说 > 大明不革命 > 第一九五章 吴王的态度

第一九五章 吴王的态度

  第一九五章 吴王的态度 (第2/2页)
  
  特别是商人群体越来越有钱,参加科举考试以及担任官员的越来越多。
  
  朝廷的态度自然越来越倾向于商人。
  
  皇帝本人其实也是一个大资本家,极大概率不会有站在工人一方的想法。
  
  以至于连传统中央帝国朝廷居中调停的态度都没了。
  
  现在工匠和东家都开始冷暴力对抗了,未来如果真的爆发了经济危机,那矛盾会进一步激化。
  
  甚至有可能直接在本土孕育出那种更进一步的现代思潮。
  
  不是说大明肯定挺不过经济危机,而是经济危机肯定会拖慢生产力攀升的速度。
  
  同时那种新思潮出现之后,就会开始对应产生各种新麻烦。
  
  如果可以的话,还是从一开始就尽可的规避,减少那种思想孕育的环境和机会。
  
  关键是,朝廷可以由职业官僚主导,可以让专业工匠参政,但绝对不能让商人完全控制朝政。
  
  按照后世欧美的经验,职业商人控制了一国朝廷,整个国家不但会变得唯利是图,关键是格外的鼠目寸光。
  
  短期内不能马上看到收益的项目,都很难得到认可并上马。
  
  就算是预期收益能看到,但只是回报周期比较长,都可能会在各个环节反反复复的卡很多年。
  
  甚至于,就算是卡了很多年,最终实施了还算是好的。
  
  最怕的是花了很多钱,请了很多人,研究一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了很多年,最终得到一个不可行的结果。
  
  因为工商业有很多行业,不同行业的商人有不同的利益,相互之间会有冲突和矛盾。
  
  当一个朝廷上的官员,大部分都是商人的代言人的时候,他们涉及到多个产业的政务,就可能会引发长期的强烈冲突。
  
  如果各个群体的代言人之间不能取得妥协,哪怕是一件事情对整个国家整体有利,也多半办不成。
  
  职业官僚也许懒惰,也许腐败,但他们对不同行业的态度是相对公允的。
  
  通常不会为了不同行业的矛盾互相争的头破血流。
  
  朱简烜考虑了许久之后说:
  
  “我再写个建议,费先生再跑一趟应天府,给父皇陛下送去吧。”
  
  费淳听了就下意识的说:
  
  “臣遵命,不过大王……陛下召唤过您去应天府的……”
  
  朱简烜直接说:
  
  “我还是不要去了,就现在这个局势,我去应天府不可能不带足够的军队护卫。
  
  “但是我带了大批护卫去应天府,就可能会产生各种流言蜚语了,江南局势都可能会紧张起来。”
  
  费淳三人听了都是有些迷茫,不是很明白自己家大王这到底是什么态度,也不知道该怎么接这个茬。
  
  不能说“问心无愧”,那等于劝大王不要有多余的想法,大家自然是希望大王有想法的。
  
  也不能直接劝“不要在意流言”,那等于是表示可以破坏大王的声誉。
  
  三人都是格外的纠结,就想要朱简烜给个准确态度。
  
  但却又都不敢太过直白的追问。
  
  朱简烜在吴国的地位,不是各方面势力推举出来的中间人,而是吴国的缔造者。
  
  从制定探索开发方向,到直接安排工业建设规划,再到军队整编和训练,都是朱简烜亲自主导和完成的。
  
  任何方面的任何人,在吴国的任何声誉和威望,都与这位大王相差甚远。
  
  与真正的开国君主类似。
  
  对于这种领袖而言,他可不需要玩什么黄袍加身。
  
  就算是搞,也得是大明本土的将领和商人们搞,来表示他们是用户吴王的殿下的。
  
  包括曹振东在内的这些吴国将领们,作为吴王的嫡系力量,是吴王与大明本土势力妥协,得到他们认可的关键筹码。
  
  如果自己这些人单独去跟大明本土势力妥协,在大王看来甚至可以算是背叛了。
  
  所以曹振东等人现在就非常的难受。
  
  现场沉默了几秒钟之后,作为武将的曹振东利用了武将的优势,对着朱简烜用力的抱拳说:
  
  “末将誓死追随大王,粉碎碎骨,在所不辞,我等应该怎么做,请大王指示。”
  
  曹振东实际上不蠢,但是作为武将就是可以卖蠢,可以直接问。
  
  可以算是刻板印象,在某些时候也是优势了。
  
  朱简烜轻轻叹了口气,现在局势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自己必须做最后的安排了。
  
  对于自己能不能劝服父亲,把朝廷的格局从倾向于商人扳回到中立态度,朱简烜自己根本没有多少信心。
  
  而且自己父亲今年已经七十岁了,未来换成自己大哥当皇帝的话,自己就更加说不上话了。
  
  要让大明朝廷按照自己的想法规划和改造,只能自己亲自走最后那一步。
  
  持续几秒钟的沉默之后,朱简烜叹息着开口了:
  
  “吴国建设,多赖皇兄照付,我不想与皇兄冲突,但是现在这种局势……也许我当初就不该要吴王这个封号……”
  
  费淳、曹振东、段玉裁三人听到这句话,都是在心中感慨大王终于有态度了。
  
  但是这个态度是什么,又让三人心中好一顿纠结和揣测。
  
  段玉裁听到最后关于吴王封号的感慨,就试探着猜测了一下:
  
  “大王之贤明举世皆知,北伐之之功勋于社稷如同开创,太子殿下向来与大王亲近有加,肯定也不会与大王冲突,应该会效吴太伯旧事,全兄弟情意。”
  
  朱简烜没有直接应下,但是顺着这个话又感慨了一句:
  
  “吴太伯那只是传说吧……”
  
  费淳三人顿时松了口气:
  
  “吴太伯是先秦圣贤,去国让贤,奠定大周八百年社稷之基。”
  
  传说,吴太伯是姬昌的大伯,本来应该继承周国王位的。
  
  但是吴太伯觉得弟弟季历和侄子姬昌更加贤明。
  
  于是就主动离开西岐,到了江南自行开荒建国,成了春秋时期吴国的始祖。
  
  季历和姬昌父子则建立了周王朝。
  
  这个传说不一定是真的,其中也许有各种不为人知的隐情。
  
  但是这件事情广为人知,可以在政治上表达态度和立场,可以作为政治斗争思路。
  
  让太子主动去国让位,这件事情虽然肯定也不好做,但最起码大王有态度了,可以往这个方向努力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