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不论不类的场景 (第2/2页)
最后刘大夏、戴珊、倪岳让朱佑樘下旨意,再派宦官张亮前往九原城为镇守太监,又派巡按御史纪涛,并在东胜卫设立都指挥司。
接下去就要分别说一说这三个朝廷在地方上的机构,首先说这个都指挥司,这是一个近千人的衙门,也是地区的军事总机构,长官有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等。其下属机构包括经历司、断事司、司狱司等,分别由经历(正六品)、断事(正六品)、司狱(从九品)等官员组成。其上司是总制陕西军务尚书秦纮管理。
巡按御史:巡按御史是由明朝的都察院派遣的十三道监察御史,每年轮换出京至各省巡查,号称“代天子巡狩”,权力颇大,巡按御史的职责包括对地方行政和地方官吏进行监控,确保地方官员的行为符合朝廷的规定和期望。巡按御史的选拔过程非常严格,不仅要求出身、品行和实际政绩,还对年龄和体质有具体标准。此外,禁用新仕人员、吏、教官和部曹等人员也被明确禁止担任巡按御史。
民间说的八府巡按其实并没有,因为八府巡按的形象多为正义的,这可以理解为百姓对官吏们公正廉明的一种渴望、期盼有廉明的官员来管一管他们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是百姓希望吏治清明的一种表现。所以说八府巡按是民间俗称,正式官衔应该是监察御史,分巡各省称巡按御史,戏剧、小说等引用改成八府巡按,职权极大。
目前大明“北直隶二人,南直隶三人,宣大一人,辽东一人,甘肃一人,十三省各一人。”
接下来再来说一说镇守太监,镇守太监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地方军事和民政事务。他们不仅负责监视地方省级以下所有官员,还常常直接干预地方行政和司法事务,甚至借机搜刮财物。例如,大同的太监郭敬就因为与瓦剌交好并接受贿赂而被弹劾。此外,郑和曾担任南京守备太监,王安担任甘肃镇守太监,这些都是早期著名的镇守太监。
镇守太监制度的设立背景可以追溯到永乐朝,当时朱棣为了加强朝廷集权和控制地方势力,开始派遣太监到各地镇守。这一制度在仁宗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正统年间达到鼎盛。
可以说这三个机构,全部是冲着章子俊而来的,不过对章子俊来说反正开水不怕死猪烫,装作看不见听不着,你要找上门来,好办,能推则推,实在推不掉就装傻,如果要钱要粮要各种经费,各种摊派银就跟你翻脸。什么叫做“天高皇帝远”,反正跟朝廷也就是一层窗户纸了,朝廷目前不想捅破,那就好好地拿捏着。
对于镇守太监张亮,巡按御史纪涛,都指挥司衙门的这些官员来说,也是识相,因为西北真的很苦寒,还在边关之外,想要摆谱也没人看,职位虽然很高,却像是充军一样,都耷拉着脸,只是想法能早点调离黄土沙坡之地,所以也没找章子俊的麻烦,可能是朝廷有所交待,各管各的事而已。
都指挥司衙门设在东胜卫还好说,虽然人口少了点,却不那么荒凉,可是镇守太监张亮,巡按御史纪涛的衙门所在在九原,因为此时的九原城还没有建立起工厂矿场,一切在铺开中,特别是铁路的建设要在黄河的沙滩地上建桥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打算是建一条栈桥,全是用圆木搭建而成,不管是今后的公路还是铁路都能用,好在火车的重量也不是很大,都是米轨的小火车。此时的黄河因罕台河及黑赖沟的流量很大,把黄河水引流了一大半,从东胜往前跨过黄河到达九原是大片的黄泛摊涂区,搭建栈桥是最适合的也是容易的事,在黄河中间水流最宽处也只有二十至三十米段距离,不过章子俊很明白,再过五十年在黄河西沙拐处的大河因沙漠覆盖被断流后,从而形成了毛乌素沙漠,河套内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影响最大的就是今日河湾的产粮区,因上游的大河断流反之黄河的水量增大,直冲下游,今日可见的摊涂也就不复存在,不过时间在五十年后,到那时再修建一座大桥也不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