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一章:设军机处·斩掉相权 (第1/2页)
【为了确保秘密奏折真正保密,雍正完善了措施,采用了四种办法。】
【第一,朱批奏折必须收回,保存在皇宫内。】
【保证了皇帝说过的秘密话语,只能君臣私下里交流,不得公开泄密,更不能成为来日要挟或另有所图的证据,确保了密折的私密性。】
【第二,运送有专用的奏匣。】
【第三,奏折直送内廷。】
【各省要员的奏折,不经过通政司,直接送到乾清门,交给奏事处的太监,亲自送给皇帝。】
【若是级别不够的官员的奏折,不能直接送达,交给指定的王大臣转呈。】
【第四,亲自查看。】
【雍正对每一件奏折都要亲自查看,任何负责转交的大臣都不得私自拆开。】
【查看奏折时,不允许任何人走近。尽管有时候一天就达到二三十件甚至五六十件,也不允许别人分享这最为秘密的消息。】
【第五,书写必须本人亲笔,除非有重大疾病或者确实年迈手颤者,经皇帝同意,可以让人代笔。】
……
大明。
“这个好这个好!”
朱元璋开始眼睛放光!
说真的,虽然他是个胡人,但这脾气秉性和做事风格莫名合他心意。
而种种制度更是戳他妙处上了。
“这拿来就能用啊。”
老朱嘀嘀咕咕着。
“这样既打消了揭发者的顾虑,又保证了天子独享的无上权力。”
“君臣之间最私密的谏言通道,还能提高君臣之间的信任。”
“……小到感冒发烧,大到人员品性优劣、处事方法、暗中行为等,可谓事无巨细皆能知晓!就是……”
老朱看了看他那温文尔雅的好大儿。
就是累呀!
标儿这身体够呛能抗住啊!
眼珠子一转,老朱把主意打在了道教身上。
炼丹他是不信的。
但这帮人手里确实有强身健体的保养之术。
怎么搞到手里呢……
马皇后与朱标看着眼角咪着的朱元璋,心中感叹。
又要有人遭到暗算了。
……
大宋·仁宗时期
赵祯面带不屑的冷哼一声。
但心里直呼妙啊!
这更改过后的密折制度,能让官员之间互相牵制,彼此监视。
因为人人担心皇帝掌握了自己的秘密,所以变得战战兢兢,存有戒心,行事不敢过于放任。
地方督抚等大员不能擅专,会有所收敛,这能减少大员犯大错的概率。
如果没有密折制度,下级官员无法与皇帝直接沟通,密折给了一个下级官员与皇帝对话的机会!
而且在密折里可以实话实说,顾虑没有那么多,皇上会为他保密,这样皇上也容易获得实情。
遇到大事,君臣可以事先商议,政策的出台不至于草率、不合民情。
随时可以教育大臣,纠正小错误,防微杜渐,预防贪腐。
通过秘密渠道,还可以提前发现有用人才,可以预先获知某些人的罪行,早做罢黜准备。
从密折的字里行间还能发现大臣的优劣,判断其性格,或者通过别人的揭发,分析大臣心理。
最重要的是,能扩大见闻,熟悉庶务!
天幕都说雍正一辈子没出过京城了,但他坐在皇宫内,可以通过密折制度获得许多最真切的消息!
是真正意义上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赵祯心里羡慕的要死!
他想不想用?
想得发疯!
但能不能用?
除非他真疯了,否则必然是不能用的。
皇帝轻扫了一眼庭院内的大臣。
有一个算一个,俱都是轻蔑之色。
此时的官员跟后面朝代的官员有一个本质上的不同。
有私心,但也有公心、有自尊、有正气。
还有几分士可杀不可辱的傲气。
至于明清的大臣。
赵祯现在想想明朝君臣之间的诡异漩涡都脑袋疼。
好东西,但现在不能用。
赵祯惋惜的叹了一口气,不经意间看到狄青平静的面孔。
嗯?
脑中灵光一闪!他有了个点子。
文人清高,武人可不一定啊。
……
【看似君臣远隔千里,但有了密折,雍正往往比内阁大臣更为了解各地的实际情况。】
【而且通过平日里大臣之间互相的揭发、监督,皇上对事情有了提前的判断,做出的决定往往就具有了前瞻性。】
【而密折制度,实际上也达到了雍正想抛开内阁处理政务的目的。】
【因为所有官员汇报的事情,首先的阅读者是内阁,然后呈送给皇帝,再返回各处。一套流程下来,要耗费很多时间。】
【而且,经过这么多人的手,早已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雍正通过奏折渠道获取了很多需要保密的事情。】
【可运行一段时间后,雍正渐渐发现,密折制度虽然隐秘,毕竟不是冠冕堂皇的正规渠道,遇到某些军国大事,若是仅靠私人汇报的奏折,难以拿到桌面上公开讨论,办事的效率依旧不高。】
【他就开始寻找一种既可以公开议论,又简便高效,且能保证私密的方式。】
【军机处应运而生。】
……
大明·崇祯时期
朱由检听明白了。
“他要对内阁动手?”
他是真惊讶的难以自持了!
雍正的行为已经脱离守成之主的范畴了。
只看内政制度,这人完全是开拓之主!
如果说清初的制度还延续着明朝,那雍正就是在明朝的制度上再上一层楼。
“军机处……”
但朱由检想不明白。
这军机处是独立的一个小内阁吗?
那不就是跟内阁重复了?
而且题本奏本的流程也没变化啊?
凡地方官员的题本,须先送通政使司点验查收,同时具题者要备揭帖送到相关部门。
揭帖是题本的抄件,内容与题本基本相同。
这样,题本经过通政司后再送往内阁,经内阁票拟后再呈皇帝裁定。
皇帝看到内阁票拟后,要判断内阁的意见是否可行。
可题本往往很长,难以一时抓住重点。
所以自己对题本进行了改革,让内阁在递上题本的同时,将题本进行提炼,用黄色纸,拣重点写不超过百字的内容提要,粘贴附在末尾,谓之“贴黄”。
这是为了节约皇帝的时间。
然后,经皇帝裁定后的题本,由批本处和内阁依皇帝意思,用朱笔录于本面上,称为批红。
批红的题本转送六科,由六科发抄关系衙门施行,并别录二通,分别成册,以备存档。
奏本走的流程也类似。
这样一来,所有官员汇报的事情,首先的阅读者是内阁,然后呈送给皇帝,再返回各处。
这也是天幕为什么说,这一套流程下来,不但耗费很多时间。而且经多人之手,早无任何秘密可言。
但是不这么做,报告没法推行下去啊?
朱由检苦思冥想,突然拍了一下额头!
“哎呀!蠢了!”
雍正加强密折制度,不就是为了使奏折能够撇开内阁、通政司和其他衙门,快速直达皇帝手中!
皇帝成为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的人!
来源既然解决,那内阁干扰不干扰就不需在意了!
“军机处……”
朱由检渴望的看向天幕。
朕能不能拯救大明,就看你了!
雍正皇帝!
……
【军机处,源于雍正七年清朝开始对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用兵。】
【因涉及军事,为了确保军事机密不泄露,快捷、高效地指挥军队,雍正才临时设立了这个部门。】
【这个部门设立之初,并不是正式衙门,性质上属于雍正的“军事秘书处”,人员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
【军机大臣不是专职,本职工作仍照常,多为雍正倚重的重臣,最初为允祥、张廷玉、蒋廷锡。】
【军机章京为专职人员,多从议政处调拨过来,议政处名存实亡。】
【这些人员虽然在军机处办公,却仍旧属于原衙门编制,占其缺额。】
【每天寅时,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进入值房,辰时(上午七时至上午九时)皇帝召见军机大臣。】
【遇有紧急军务,提前召见。每天见面一次或几次,视事情多寡而定,不拘形式。】
【军机大臣退出后,根据谕旨整理成文字,交由章京转发。】
……
大唐·玄宗时期
“怎么会有这种人啊……”
李世民感叹、李世民不理解。
雍正本身并不擅长武艺、军事。这件事可以说是板上钉钉了。
但却能凭借内政满溢出来的资质填补军事战略上缺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